中国习水红稗农耕历程
恰如一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长歌
从远古吟咏而来影响了我们的时代
原生态农作物,恒赫400多年历史
习水红稗,习水县传统作物。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历史,创造了发达持久和长盛不衰的传统文化,在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,习水红稗在中国农耕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习水红稗的药用价值收录于《中国中草药汇编》、《古滇南本草》中,《遵义市志载》提到:“稗类、黍子,明万历二十九年(公元1601年),遵义习水已有种植,红遍山野,但果不低头;乾隆期间,命贵州年进红稗,以为永制。”历史久远的习水红稗推进了中国农业的变迁,而贵州苗家族群传承了祖先的农耕文化,种植红稗食药同用,将习水红稗灿烂辉煌的历史流传淳朴民间。
抹不去的古老农耕生活,一个民族敬畏天然的滋补
苗族,一个古老的民族,来自黄河边上的蚩尤坝上,几次大规模迁徙后,散布在世界各地,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贵州、湖南、云南等省区,每一次的迁徙,苗族都将族群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,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并传承至今。
在苗族的民族主体意识中,认为只有散发自然芬芳的泥土,才是对原始农耕的最好保护,才能养育味道最香的粮食,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,曾对苗族的耕作状况作了描述:“有坞南北开洋,其底甚平,犁而为田,此处已用牛耕,不若六寨以南之用概撬矣。”正因为如此,苗族的耕地也才会波耕水耨,盈盈其间。
纯朴的农耕文明,也使得习水红稗在这里发展到了极至。因习水红稗氨基酸、矿物质含量丰富,Ca含量高于榛子,钙、铁、钾含量高于米面的5倍以上,最高达20倍,营养价值高,自古以来,苗族都将它作为常用滋补食品之一,可调经止血,益气补血,调节三高,健脾胃,提高免疫力等功效。苗族人把来自田间地头的习水红稗,看成大自然仁慈馈赠的营养精华,体现了这一古)老民族的智慧与哲学。
物换星移,时代变迁,习水红稗面临绝迹
习水红稗是苗族农耕文化灿烂的代表作,也是一种失去后再也无法挽回传统基因和乡愁。中国环境污染问题与工业化相伴而生,清新空气、洁净水源、蓝色天空、虫鸣鸟叫如今已成为民众的奢望,对于习水红稗来说,危害更甚。
成熟红稗
习水红稗对于的生长环境有着严格的要求,使用化肥不开花不结果,只能人工驯育,果小皮厚,处置麻烦,已经成为看得见的濒危物种。曾经绿水、青山,人与自然和谐相处,相联相生,我们该如何守护这片弥足珍贵的自然馈赠?
纵使思忖千百度,不如亲手下地锄
历史文化和营养遗存正在慢慢消失,在这个节骨眼上,贵州老锄头品牌的创始人何增举先生毅然回乡,用毕生积累进行红稗作物的拯救与开发,建起了红稗5000余亩标准化种植基地,想用这张名片,把习水红稗这个名字永久的保留下来,他的举动,为国内农业发展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老锄头红稗基地秧苗
近年来,在各级政府、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、支持下,习水红稗成为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,坚持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原则,传承保护农耕文化,让高原补血之王——习水红稗重焕生机,同时也提升了老锄头品牌影响力。
传承中国400多年农耕精髓,荣获国际权威金奖
至此,老锄头作为中国保护传统农耕文化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和镜头中,同样亦走进全国人民的心中。老锄头红稗食品原料呈细颗粒状,大小均匀,颜色呈棕红色至深红色,经过纯天然加工后呈灰白色粉状,具有特定的香气及滋味,入口醇厚,回味悠长,产品上市后便荣获了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粮油食品博览会金奖。今后,老锄头将坚持不懈为共创习水红稗的绿色家园而努力,在这份特殊的成绩单上留下更深的印记,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